8月8日,摩根大通调整了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测:原本预计2025年12月降息1次,现在改为9月起连续降息3次,每次降0.25个百分点,累计降0.75个百分点。这一变化,会不会给中国股市带来一波牛市?得从内外因素一起看。

先看资金会不会来。2025年初,中美利差一度拉大到301个基点(1个基点=0.01%),美国利息更高,资金更愿意留在那边。但如果美联储真的降3次息,美债收益率会往下走,中美利差可能缩小甚至反转——现在利差已经从高位降到-25.2个基点(即中国利率略高),若9月降息落地,中国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会更强。
外资其实已经在动了。8月5日北向资金净流入32.6亿元,加仓半导体、消费电子;8月8日又流入28.1亿元,明显在提前布局。回头看,2019年美联储降了0.75个百分点后,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超3500亿元,推动A股上涨25%。现在中国股市估值不高,沪深300市盈率才12倍,加上注册制让上市公司质量更好,长期资金可能愿意多买。不过短期波动也要注意,8月4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创近一个月新高,说明市场对关税等外部风险还挺谨慎。
国内政策也在发力托底。2025年中国明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预计四季度可能降准0.5个百分点、降息20-30个基点,和美联储降息形成“共振”。现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已经降到3.35%,加上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,高负债的地产、基建行业,还有AI、半导体等成长板块都会直接受益。财政方面,扩大专项债发行、增发特别国债,再配合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(MLF)、逆回购等工具,形成“宽货币+宽财政”组合,既能稳住经济,也能通过改善企业盈利间接撑住股市。

市场情绪也在慢慢转好。历史经验显示,美联储“提前降息防风险”比“出事了才降息”效果好:2019年那次提前降息,A股涨了25%;而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降息时,A股因为国内经济下行波动很大。现在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一部分“提前降息”的预期,若9月真的降息,可能会带动情绪短期升温。从技术面看,8月5日上证指数回到3600点,成交量超过1.2万亿元,上涨动能在增强,军工、机器人、半导体等板块资金流入多,反映出市场对政策支持领域的乐观。不过3630-3640点区间有4.2万亿元套牢盘,这些被套的资金可能在股价接近该区间时选择卖出,要是成交量跟不上,短期可能会回调。
具体机会上,政策和产业升级是两条主线。政策方面,工信部要出《机械行业稳增长方案》支持智能制造,加上世界机器人大会快开了,机器人、AI算力板块最近很活跃;南北船合并进入实施阶段,军工板块因为业绩好、还有阅兵预期,涨得不错。消费方面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%,加上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加码,家电、汽车等可选消费有机会回暖。
全球产业链重构也带来机会。美联储降息可能缓解美元紧张,降低新兴市场融资成本。中国在新能源(光伏组件全球占80%)、半导体(国产化率到30%)等领域有竞争力,可能吸引全球资本进来。比如半导体设备板块最近三天净流入42亿元,北方华创等龙头股涨得很凶。
但风险也不能忽视。外部看,中美关税冲突、台海局势可能让外资避险;如果美国经济数据太好,降息节奏可能变慢,2015年美联储推迟降息就导致新兴市场资金大幅流出。内部看,虽然政策支持房地产“软着陆”,但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还降了8%,要小心房企债务违约牵连银行资产质量;注册制下,部分企业“高估值、高市盈率、高超募”,违法成本低,可能让长期资金不敢进来。

总的来说,美联储降息预期给A股带来了流动性利好,但能不能全面牛市,关键看两点:一是外资能不能持续流入,如果北向资金保持净流入,加上国内居民通过公募基金入市(2025年上半年偏股基金发行超8000亿元),市场可能进入“资金驱动”阶段;二是国内经济能不能真的复苏,消费、投资、出口一起发力,企业盈利改善了,股市才能从估值修复转向靠基本面上涨。
操作上,短期可以关注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后的外资动向,把握半导体、机器人等政策受益板块的波段机会;中长期可以布局盈利确定的消费龙头(比如白酒、家电)和高景气成长赛道(比如AI、新能源汽车),同时避开房地产和部分周期行业的尾部风险。2025年A股更可能是结构性牛市,不是普涨,跟着政策和产业趋势走,更容易抓住机会。